加入收藏    
0633—8620660
行业资讯 >>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资讯 > 正文

解读黄曲霉毒素

更新时间:2017-01-19 14:56:28点击次数:2277次字号:T|T

1.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。


黄曲霉毒素(Aflatoxin,AF)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,是黄曲霉(Aspergillus flavus)和寄生曲霉(Aspergillus parasiticus)的次级代谢产物,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,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、B2、G1、G2、M1、M2、B2a、G2a、BM2a和GM2a等。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,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。


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,包括谷物、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,尤以玉米、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。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,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,或未经充分干燥,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。第一坊冷榨花生油原材料精选山东胶东出口级大花生,五级筛选,低温冷藏储存库,严苛的温度,湿度储藏环境,严保原材料营养不流失,去除黄曲霉毒素。


      当你发现花生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、味苦、皱皮变色、颗粒不饱满、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,很有可能花生红衣已被黄曲霉毒素所污染。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严格挑拣原料,使用霉化的花生都有可能造成黄曲霉毒素超标,第一坊”原料加工过程中的必须采用的低温干燥“脱红衣”工艺,能够严格筛选并完全脱去原料花生仁表面的红衣,此工艺能够很好地保证花生油压榨原料的高品质、无污染,杜绝了普通花生油采用发芽、霉变花生原料造成的黄曲霉毒素残留。


2.摄入量决定黄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。


世界范围内曾报道数起人类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,如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,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。2004-2005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,中毒千余人,死亡125人,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4400ppb(μg/kg),是罕见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。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、呕吐、厌食、黄疸、腹水、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,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、死亡。


3.全球已高度重视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。


黄曲霉毒素B1是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,也是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。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,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的规定以外,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。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-20ppb,黄曲霉毒素总量(AFB1、B2、G1、G2)的限量范围为0-35ppb。


2011年我国发布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》(GB2761-2011)中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20ppb。


    第一坊冷榨花生油的黄曲霉毒素在检测结果中显示“未检出”


4.“土榨油”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。


近年来,“纯天然”和“原生态”成为部分消费者的追求,除了购买“土榨油”外,也有使用家用榨油机自制油的方式。对于这两种榨油方式,专家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除了原料品质是否过关的问题,“土榨油”或自榨油还存在下列问题:未经过精炼加工,杂质多,易氧化变质;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,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,食品安全隐患很大;此外,资源利用率低,会造成很大浪费。所以建议消费者对待健康问题一定要慎重,选择正规的商家与产品。


   专家建议:


(一)科研人员应加大“从田间管理到加工过程”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,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。


(二)以玉米、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、加工企业,特别是“土榨油”生产作坊,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重视原料安全,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,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。


(三)消费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,注意产品的标签、标识,做到在保质期内妥善储藏。特别应注意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食用油,不要片面迷信“纯天然”和“原生态”制品。


(编辑:admin)
0 条评论
不想登录?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。